教育纵深丨非遗里的新“年味”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地走向世界。截至目前,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春节”入选非遗意味着什么?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该怎么过?今天我们邀请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强做客演播室,一起来探讨相关的话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将岁首确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无论立法有多大幅度修订,岁首都固定在夏历正月初一。1949年,春节被确定为法定节假日。2006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时,据不完全的宽口径统计,国家级非遗中与“春节”“元宵”有关的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有四百多项,省级项目有八百余项。
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始着手推动“春节”申遗工作。2023年3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提交了申报材料。同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申遗成功,足以证明春节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的提高,是讲好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渠道。
刘洪强教授认为,“春节”申遗成功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彰显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聚合剂,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春节”申遗成功,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弘扬了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看,“春节”申遗成功为各种不同文明的交流搭建了桥梁,让世界各国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从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还有三天就要迎来蛇年的新春,刘洪强教授认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可以有一些新“年味”。例如积极参与春节的民俗活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举办古城过大年、秧歌、踩高跷等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春节的文化活动,尤其要让青年人参与进来。
春节民俗众多,包括贴春联、吃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发压岁钱、拜年等等。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在山东有哪些有趣的过年习俗呢?
在菏泽定陶一家传统花饽饽店内,浓浓的麦香扑面而来,面点师傅们正紧锣密鼓地将客人预定的花馍包装发货。为迎接蛇年的到来,面点师傅融入各种时尚元素,精心制作了招财蛇、纳福蛇等多款蛇年创意造型的花饽饽。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稀有的文化资源,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于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一带的民间舞蹈“牛斗虎”,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当地习俗,每年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牛斗虎”表演都会作为重头戏登场,祈求来年有个好运程。
在粉皮专业村宁阳县乡饮乡南赵村非遗粉皮体验区,孩子们和家长纷纷撸起袖子,有模有样地尝试旋盘晒粉皮。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和家长还体验了木板年画、拓印、剪纸等,一幅幅生动的作品顿时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春节民俗发生了不少变化,像微信红包、视频拜年、旅游过年等等。刘洪强教授认为,这些变化其实反映了春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春节和春节的习俗都是与时俱进的,这些与时俱进的元素形成了新的庆祝春节的方式。我们要在创新中继承,也在继承中创新。
面对这些变化,也有不少人指出,现在年味儿似乎是越来越淡了,春节的假日属性越来越浓。刘洪强教授认为,与其说是年味淡了,不如说是年味有了其他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上个世纪,大家庆祝新年的方式是赶年集、买年货、摊煎饼、蒸馍馍。那时大家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为了“吃好”做准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说,年味可能是淡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增加年味:首先强化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国家层面通过教育引导、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次丰富春节期间的文化活动,政府和社区可以举办庙会、灯会等种种活动,增强节日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这一庆祝过程俗称过年,除参加公共庆典外,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如今,随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喜庆的红色、精美的剪纸、热闹的舞龙舞狮等将跨越国界,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该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论是对于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还是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主席南希·奥韦拉尔表示,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动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引人注目。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中国春节日益走向世界,世界也张开双臂拥抱中国春节。刘洪强教授认为,“春节”入选非遗不仅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认可,也彰显了中华文明赓续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本土文化强大的文化自信心,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春节”申遗成功后,也推动社会各界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了解,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春节的文化意义和它背后的内涵将得到普遍的关注与弘扬。
刘洪强教授介绍说,“春节”申遗的成功,也给其他项目的申遗工作带来许多启示。首先要很重视项目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感。春节的内涵很丰富,从本质上讲,庆祝春节也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歌颂与追求。其次,还要注重保护与传承。“春节”申遗成功仅仅是起点,绝不是终点,未来保护、传承、弘扬的任务更艰巨。
以文化人,更能凝聚人心;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区域最广泛的传统节日。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变成全球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元素。慢慢的变多的中国非遗跨越山海,中华文化在文明百花园中盛放,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上一篇:星邦智能百车齐发迎来“开门红”
下一篇:陕西北元化工集团专利助力工人减负推出新式滚筒